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英法雙星:大英博物館館藏與羅浮宮館藏羅列

大英博物館外觀有明顯的希臘神殿風格,與巴黎的羅浮宮,作為過去皇室所居住的地方,兩者風格大有不同之處。大英博物館最早是一七五三年,當時著名收藏家Hans Sloane根據其遺囑,將所有收藏交給大英帝國,成為大英博物館的起始。

大英博物館正面,貌似希臘神殿。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改變,最後大英博物館將屬於自然科學領域的收藏移出,正式成為了收藏考古文物的博物館。
進入館內,很快地就可以看見「大中庭」,它的玻璃穹頂是目前全歐最大的有頂建築。

用2436塊三角形的玻璃片組成的大英博物館屋頂。

大英博物館完全免費,不需要門票,但是一本超簡便的導覽需要五英鎊。若換算成門票錢也不貴,畢竟還是需要個導覽地圖。這趟來過法國,去過羅浮宮,這裡姑且先把兩個博物館館藏小小比較一下。首先,是兩處皆有的博物館館藏。

埃及區(兩地皆有)

埃及與歐洲文化截然不同,然而自羅馬時代以來,就已被劃入西方世界中。所以埃及對於歐洲人,是一個陌生,但是來往頻繁的地方。英國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讓埃及劃入勢力範圍,法國在拿破崙時代也一度進入埃及,更帶著考古學家來研究。所以兩個博物館的埃及文物都很豐富。諷刺的是,當時拿破崙時代發現的羅賽塔石,如今被放在大英博物館中。

大英博物館放在埃及區入口的羅賽塔石。

羅浮宮中的羅馬書記官。

整體來說,大英博物館裡的埃及文物更為完整、更大件。比如說,英國人很豪邁的展出很多個木乃伊⋯⋯這在羅浮宮中是在埃及區的最深處才看得到。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館保存的希臘文物,甚至將帕德嫩神殿直接搬來博物館中,可以想見大英帝國過去的雄厚實力。

整座被搬來大英博物館的帕德嫩神殿

近東區(兩地皆有)

除了北非的埃及外,歐洲與西亞的文化迥異。從羅馬帝國時代,羅馬利用今日在以色列地區的諸國用來當作與位於今日伊拉克地區的大帝國緩衝區。中世紀歐洲幾次十字軍東征,到了後來帝國主義興盛的年代,英、法兩國從西亞奪走許多遺跡。兩處都有巨大無比的巴比倫遺物。
大英博物館中的羊與金枝

兩地皆有巴比倫壁雕,圖為位於羅浮宮的壁雕。

英國和法國比較起來,在海權昌盛的年代,勢力遍及全世界,因此又稱「日不落帝國」。所擁有的品項,遠多於法國羅浮宮所有的。

遠東區(大英博物館特色)

當天去的時候,正好大英博物館與中國當局合作,交換了許多中國的玉製品。玉是種晶瑩剔透卻溫潤的寶物,和璀璨鑽石的特色有很大的不同,顯示出了中華文化溫柔敦厚的特色。大英博物館中,有將整座印度的廟宇搬到館內,還有多件代表唐朝文化的唐三彩。

頗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玉製品。

代表唐朝文化的唐三彩。

美洲區(大英博物館特色)

現在的美國,過去曾是英國殖民地,在此處展出了許多北美原住民的文物。有趣的是,有些與南島語族的原住民類似,這讓北美原住民是從亞洲移民過去的這個講法似乎更有道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處還有現今墨西哥一代的歷史文物,馬雅與阿茲特克的石碑,都有被收藏在此處。

馬雅的壁雕。


大洋洲(大英博物館特色)

日不落帝國版圖遼闊,今日澳洲一帶,過去也曾是大英帝國領土(今日澳洲也還是大英國協王國成員),許多散落在大西洋的文物,也被匯集到大英博物館中。

大洋洲正門口,就有個復活島石像。

不過,相對於真正的歷史文物,本區有一半的空間展出的是大洋洲地區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繪畫區(羅浮宮特色)

相對於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的歷史文物並沒有那麼突出。但是相對來說,法國是歐洲的藝術中心,羅浮宮比大英博物館有優勢的,在於他曾經是皇室居住的地方,還有法國人對藝術品的尊敬。

羅浮宮中,有無數史上有名的繪畫展示。

展現法國皇宮內部的擺設。

在羅浮宮中,可以看見中世紀以來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各種巨型創作。兩館內容互有短長,不相高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